English

情感问题的多元视角

1998-11-1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李小江 我有话说

自《绝对隐私》出版后,这类隐私类的口述实录纷纷出台——但我不相信这是有意模仿。做这种采访其实很需要时间,更需耐心,从书中看,作者大都花费了几年的时间——可见雷同的作品问世,也是时代的产物,我以为,至少有以下原因:

1)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已经深刻地反映在私人生活领域,而社会中仍然充斥着套话和谎言,即使你有能力说(大半男人是有能力讲几句的),也没有多少说的空间——反倒是这种“隐私”,无关社稷,实话实说,对弥漫着假话、大话、套话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益的冲击:既迎合了百姓一向喜窥他人隐私的阴暗心理,无形中也开拓了公众空间,在“光亮处”声张着一种说实话的风气。

2)作者几乎全是女性,可见女性对“私人生活”中情感问题的敏感——她们显然是把“情感”当做如同社稷一样的问题去看待的,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广泛兴趣。在“婚姻”和“情感”的确已经成为中国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的今天,用“口述实录”这种方式去反映问题,确实是最有效、最有说服力的方式——它将“口述”方法派上了“具有中国特色”的用场。

司徒玫采写的《婚内婚外——情人、夫妻和第三者的口述实录》一书(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出版),特点在于它对同一问题的多元视角——我做过口述,知道这样做的难度很大,因此钦佩作者的勇气、耐心和“有心”。

正是因为这种多元视角,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两性对“情感”问题的不同感受、不同的表述和很不相同的态度:女人(不论个性如何、能力大小)的确有雷同的倾向,爱得单纯,死去活来,不堪回首,到头来总是受(男人)伤害的;而男人在感情问题上则更多地折射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,爱的背后,总有具体的人生需求——因了不同的人生需求,他们几乎无一不是“爱”的受害者,几乎个个在“爱”(女人)的束缚中落荒而逃——这倒让我想到裴多芬那首名诗,不由对他们生出许多同情:

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;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”

——男人因此总在抛弃“爱人”,特别要逃脱那个“最爱他的”女人。

我因此在想,生活在今天,当阶级、等级、种族、民族甚至权力、金钱都不足以对人造成致命的奴役感时,婚姻和家庭于人反倒成为一个很现实的“牢狱”,(以爱的名义)仍然限制着女人的发展,(通过女人)也仍然捆缚着男人的自由——这或许也是“英雄时代”结束后,社会必须面对的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。正像“个人的也是政治的”,在今天,社会问题其实也就是每个人的。

通过这一类书、这些人对婚姻、家庭、情爱生活的真实感受,每个人其实也能透视自己的生活——书中的他(她)们,其实往往就是我们自己——这就是这类书能够畅销的主要原因。无论书名以及它的醒目大字有着怎样媚俗的嫌疑,应该说,书的作者和当事人都并没有多少媚俗的意图,言说和记录都是真诚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